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出入中原而得名。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在距甘肅玉門關西9
是萬里長城第一墩的俗稱,又名討賴河墩,頭墩,位于嘉峪關關城南7公里處,沿戈壁灘至討賴河陡壁的北岸連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以河為險,是明代長城上西端第一個臺墩起點。據(肅州志)記載:“討賴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邊墻
懸臂長城距離嘉峪關市區約11公里,距離嘉峪關關城約7公里,因筑于約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掛,因而得名"懸臂長城"。 懸臂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筑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
1900年6月22日,舉世聞名的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五萬余件。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藏區已發現和發掘出新舊石器時期和銅石井用時期等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遺址多處。1979年,考古發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遺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歷史遺址、在聶拉
秦文化的根源乃嬴秦文化,又稱秦氏文化。而秦氏文化是歷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關組織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