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后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的羌族。故羌族與漢
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氣質麗江的木府依山而建,在府中最后一道建筑的平臺上,可以俯瞰麗江古城全貌。悄立雨中,極目遠望,但見古城烏瓦如海,鱗次櫛比,向遠方延伸過去,蔚為壯觀。記者聽到一名導游正在問游客,是否能看出古城與眾不同的
五、繪畫繪畫有“東巴畫”,是納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保存在各大寺廟的大量壁畫,大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是揉合漢、藏、納西族繪畫風格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東巴畫有竹筆畫、木牌畫、卷軸畫3種
二)樂舞樂舞即用樂器伴奏而無歌唱的舞蹈,分為“打跳”,《白沙細樂》中的古樂舞。打跳古稱踏歌,俗稱打臘利。常用的伴奏樂器有塞蕭(直笛)、橫笛、葫蘆笙。打跳動作有三打腳、合腳跳、甩手跳、三步三搖晃等。白沙細樂有三個樂章是樂舞
一 歌舞納西族的民間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熱美磋》、《喂默達》、《阿麗哩》等。其中《熱美磋》俗稱“熱熱磋”或“窩熱熱”,屬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類歌舞都邊歌邊舞,隨著輕松的舞步,一人領唱眾人
納西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凈地,納西酒歌等等。同時,納西族的民間歌曲有兩種形式:敘事歌——唱調子(古老民歌)和短歌、山歌小調(現代民歌)等。通常用《谷氣調》、《喂默達》、《四喂喂》曲調演唱
散文納西族的散文創作始于明代,木增著有散文,清代馬子云、楊昌等,寫有散文作品。其中楊昌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位頗有影響的散文家。著有《四不可齋文集》,今無完本。儷郡詩文征》中收其散文28篇。他的《游玉湖記》、《夢游玉泉記》
納西族的作家文學起始于明代,是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以后出現的,當時僅限于土司階級。清代“改土歸流”后,民間才逐步出現了作家文學。(一)詩歌詩歌在納西族作家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明代用漢文寫作的第一位木氏作家木泰(公元14
諺語和謎語納西族的民間諺語可分為以下數類:政治諺語,“富人不知饑,窮人不知飽”,“木匠無房住,鞋匠無鞋穿”、“石頭不燙蜂不搬,官家不惡奴不跳”等,形象地揭示了舊社會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勞動諺語:“好逸惡勞吃空金山,勤勞
寓言和童話寓言和童話多為動植物故事。寓言有《聰明的小兔》、《兔子和熊》、《兔子和青蛙》、《斑鳩借糧》、《獵狗和貓》、《狡猾的鱔魚》、《狐貍和公雞》、《藥王的故事》、《烏鴉笑黑豬》、《以少換多》等,從不同側面說明弱能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