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是怎么形成的? 中國戲劇的繁榮,往往同聲腔的廣泛流傳和發展分不開。徽劇聲腔的形成,是徽劇賴以成立的基礎。明正德、嘉靖時期,全國頗有影響的余姚、海鹽、弋陽、昆山四大聲腔相繼流入徽州。尤其弋陽腔用金鼓鐃鈸按節拍,用人幫腔
徽州儺戲有哪些特點?徽州儺的早期表演形式是邊走邊舞,沿村行儺,保持有古代儺祭的原始風貌。祁門縣蘆溪村的儺活動,就是比較典型的沿村行儺形式。每年正月初二日,先行請神儀式,然后表演儺舞,節目有“先鋒開路”、“土地殺將軍”、“
“新安四寶”指宋代產于徽州的四種文房用具精品。 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徽州知府謝塈與宋理宗趙昀有親戚關系,每年都要向理宗進貢“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汪伯立筆”和“羊頭嶺古坑硯”(一說為“婺源棗心硯”
歙硯始于唐代。據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婺源縣令唐積《婺源硯圖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因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者。后數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
宋代程大昌的《禹貢論》、《北邊備對》和《雍錄》都是比較著名的地理學著作。《禹貢論》5卷,后論1卷,禹貢山川地理圖2卷。前5卷論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詳細辨證舊說的錯誤;后論1卷專論河水、汴水之患
徽州科技以天文歷法算術、醫學、手工業技術為三大板塊,并在這三大方面取得了一些國內最先進的成果,甚至有些是領先于當時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水平。縱觀古徽州科技的發展過程,我們不準發現其兩大特點:第一,在元代以前可以說古徽州科技的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征。清代以后,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枧流入陰
徽文化創新不僅是一個深刻的理論課題,也是一個緊迫的現實課題。近些年來,我市上上下下在做徽文章、求大發展的實踐中,一方面對以徽派建筑為代表的大量物態徽州文化現存的文化蘊涵、價值意義的認識不斷加深,另一方面徽州古村落等古建筑
"水口園林”多位于鄉村野外,功能多,視野開闊,面積較大。天然景觀為主,人工景觀為輔,真山真水,由村名共建共享,似開放的鄉村公園。“蘇州園林”多位于市區繁華鬧市間,功能單一,面積較小,人工景觀為主,天然景觀為輔,如同盆景,
一、“牌坊”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門洞或建筑,歷史悠久,遍及華夏,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性標志之一。起了樓頂的牌坊稱牌樓(如歙縣的八角牌樓—許國石方)。主要起初為木結構,后來演變為石、磚結構,如歙縣的棠越牌坊群,七座牌坊一字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