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嚯……”“踢踏踢踏……”“咚咚鏘……咚咚鏘……”騎馬聲、馬蹄聲、鑼鼓聲,飄蕩在村寨上空;小巷里、空地上、房頂上,人山人海里頻傳叫好聲。正月十六,千年古村下董寨“跑馬排”走起,這項傳承久遠的民俗活動讓人大開眼界。
山西省平定縣下董寨村是中國太行山里的一個小山寨。不足千人的村寨雖小,但歷史卻很久遠。據(jù)民俗專家考證,“跑馬排”起源于唐朝時駐扎在附近的軍隊,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演變成一種民俗活動。
“跑馬排”是當?shù)卦?jié)一系列民俗活動的高潮。每年正月十六,下董寨村的村民會扮成古代軍隊的信使,騎上高頭大馬,在一條長100米、寬約4米的古巷中飛奔而過。去年,“跑馬排”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經千年后,“跑馬排”仍然保留著古代行伍的色彩。“‘跑馬排’沒馬鞍也沒馬蹬,人騎著裸馬在大青石山路上跑。要的就是這個勁!”26歲董揮兵一會工夫就跑了四五趟馬,翻身下馬后,面不改色,氣不粗喘。
這個15歲便開始跑馬的小伙子告訴記者,騎裸馬的要領很簡單:抓緊馬鬃,夾緊馬肚。“根本不用學,我們這的孩子都是爬上馬就跑,摔幾次就會騎了。”
跑馬驚險又刺激。記者看到,看跑馬的人群站滿了4米寬的小巷兩側,跑道更加狹窄。騎手既要跑出速度,又得注意路人安全。這對騎手的體力和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摔下馬背的事年年都有。當天,開跑半小時內就有兩個小伙子從馬背上摔下來。在觀眾的歡笑和吶喊聲中,小伙子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又跨上馬背,追趕前面的馬去了。
年輕人跑得歡,父輩們也老當益壯。40多歲的董虎平十幾年來一直在“跑馬排”中扮演信使角色。他頭扎紅綢,反穿羊皮襖,身后背著10多斤的串有銅鈴的木架。“聽老人講,木架上放得全是十萬火急的雞毛信,所以跑起來一定要快。”說著,董虎平翻身上馬,“嚯”一聲絕塵奔去。
“從十五六歲的娃娃到七老八十的老漢,我們村子的大部分男人都會跑馬,這個習俗傳承1000多年了,從沒斷過。”村主任李鴻志自豪地說,“我們下一步打算創(chuàng)建專業(yè)化、常態(tài)化的跑馬隊,把這個集健身、娛樂、文化于一體的千年習俗傳承下去。”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