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認為小說與現實是有差距的,小說畢竟是作者自己構建的一個世界,有著自己的邏輯;但是這個虛構的世界在基本前提上是不屬于真實世界的。可是我今天懷疑開始起來:現實與幻覺究竟能否分清。周末財經網記錄英國記者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的話說:“在喬治奧威爾逝世后的那周里,要區分現實與神話是困難的。“可是他都死了那么長時間了。財經網繼續說:60年后,這本書高踞在英國人“裝作讀過的書“榜首。外面的世界,正因經濟危機面臨著權力版圖的重新調整,這給一些新興國家帶來了制造神話的機會,但比贏得國際尊重更實惠的是,這些國家也獲得了用神話蒙蔽現實的機會。用最簡單的小學算術來計算都會得出危機重重的結論,看上去卻總是喜氣洋洋。顯然,這些國家缺少一個像奧威爾這樣的分析師和預言家。我覺得2010年的中國,或者何止2010年,從某個時候開始,那個時候已經超出我有時限的記憶,中國就一個停留在1984年的大洋國社會的歷史齒輪上,從來沒有前進過。中國幾十年的變化,用最簡明的文字描述起來,就是上面那一段話的中間幾句。呼喊自由、民主的人歷來不乏其數,可是到最后總像是拿起手電筒投向天空,only to recieve no repercussion。最是文人的那位被罵作“胡說“的胡作者,說他有次去夜市,看著街道邊流光溢彩,游人如織,感嘆道:言論自由不自由,跟小市民有多少關系呢?只要保證消費自由,有形形色色的商品,有八卦的娛樂節目,有麥當勞也有肯德基,有《泰坦尼克號》也有《還珠格格》,夫復何求?有言論自由也好,沒有言論自由也罷,小市民本未必有多少發表言論的權利和欲望啊。最近上海作家說,中國人的需求不是你們外國人想象的那么低,那些自由不如十塊錢來的實惠。算是最形象的解釋了吧。可是這樣的人們是幸福的。夢醒了無路可走,才是很杯具的。有次我和同學說: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腳在何方?同學答曰:腳在路上。中國古代有個官階叫司牧,漢語果然形象啊。無他。我只是在翻墻,看到很多很神奇的東西。人其實還是需要一點自由的,哪怕是安慰也好。想起1984的仇恨會上,究竟誰才是最杯具的存在?溫斯頓,還是其他竭力尖叫的人們?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