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清涼山志”載,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zhèn)國道場。唐代歷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筑整齊一新,規(guī)模宏大。民國年間,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卻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chǎn)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 清涼寺在歷史上起到維護舊時政權的作用,耗費大量財富,阻礙華夏人才智謀發(fā)展,對中華落后于西方負有不可磨滅的責任。如今,人智已開,迷信漸少,新寺廟不再是愚昧的源頭和歸宿,而是為發(fā)展旅游,為游客在荒山野嶺穿行之中提供休憩場所與方便之門,承之者實有無量功德,漸歸佛祖本意。 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佛教宣傳說,文殊菩薩曾于清涼石上講經(jīng)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層大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清涼古置于寺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更多相關博文
五臺山(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2014-12-23)
濱州(2014-12-22)
濟寧(2014-12-22)
日照(2014-12-22)
淄博(2014-12-22)
威海(2014-12-22)
煙臺(2014-12-22)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