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中,有一項是造紙術的發明。自古以來,便有“蔡倫造紙”之說。但從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看,諸如“灞橋紙”、“扶風紙”以及在新疆羅布淖爾發現的紙等,均為[西漢]時期之物,證明早在蔡倫之前,我國已發明了造紙術。而在“杞梓如林、桑麻如織”的天府之國,造紙業也是很早就很發達,到了[唐代],“益州麻紙”聞名天下,成為[唐代]的宮廷用紙,可謂蜀紙的代表作品。 [唐代]的成都,是著名的造紙中心。成都的浣花溪、廣都(今雙流)的冉村、龍溪等地都有不少的造紙作坊。蜀紙的種類繁多,品質高檔,有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紙、十色箋紙等等。[唐代]宮廷專門規定用益州麻紙來書寫各種公文,并用來抄寫東、西兩京宮廷收藏的四部書籍。每年,都有大批的蜀紙作為貢品運往長字和洛陽,往往供不應求。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僅僅一項事宜就需每月供給“五千番”,余可想見。足見蜀中造紙業的規模之大,產量之高,而社會需求之迫切。 益州麻紙就規格而言,有大小之分,就顏色而論,有黃白二色,都是以麻作為造紙原料精制成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麻紙,在制作過程中,添加了專門的藥劑,可以長期存放而不被蟲蝕,故而為[唐代]宮廷所器重,作為專門的書寫用紙。毫無疑問,這種質地優良的紙張也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后,被廣泛地用于書籍的印制,其社會需求量也就更大了。 除了益州麻紙,唐時成都的箋紙也十分著名。以人得名者,最享有盛譽的是“薛濤箋”,此箋為深紅色短狹小箋,似乎專用于吟詠唱酬,其名至今仍很響亮。而以色名者,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十色箋”,包括深紅、粉紅、杏約、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云等,可色色俱全,應有盡有。 延至[五代],蜀紙仍久盛不衰。南唐置紙務官,“求紙工于蜀”,所制“澄心堂紙”當出蜀中良工之手,據說“百金不許市一枚”,其令人驚嘆的價格足證質量之高。 元人費著曾說成都人造紙“乃盡用蔡倫法”。反映了成都人的聰明才智及善于師法古人。又說成都有蔡化祠堂,“每遇歲時,祭祀香火累累不絕”。可知造紙業者人數眾多,才足以成此專祀。 從[唐代]后期成都是全國雕版印刷的中心這一點來看,也足以證明蜀中造紙業的興盛。現存的唐印本《陀羅尼經咒》、“中和二年成都樊賞家印歷”等,無疑是就地取材,用蜀紙印制的。而見于史載的日僧宗睿攜回日本的“西川印子”、唐文宗時劍南西川雕印的日歷、柳比在成都書肆所見的各類雕印雜書等等,自然都應該是用本地出產的紙張印刷的。雖尚無實物可證,但相信其中有不少的印刷品用的是益州麻紙。 益州麻紙稱得上是古代成都人在中國造紙歷史上的一項特殊貢獻。
更多相關博文
白龍潭(2019-11-02)
真武廟(2019-11-02)
焦作市凈影風景區(2019-11-02)
陪嫁妝村(2019-11-02)
鳳凰嶺(2019-11-02)
云臺天瀑(2019-11-01)
錦繡云臺溫泉山莊(2019-11-01)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