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島大門即太陽之門,坐落在太陽島西部主入口處。大門為一大四小五個橢圓拱型門相連組成,其造型以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筑語言為主,并揉以其他風格的藝術語言。其創意主題為“太陽的窗口”,中間的拱型大門和太陽島巨石在同一中軸線上,行進方向為正東正西,由此可以面向日出日落,透過太陽的窗口,讓朝霞與夕陽將她的火紅與余輝鋪灑在出入太陽島的大路上,門前的路永遠陽光燦爛。位于東區入口處矗立著一塊長7.5米,厚2米,高4.3米,重150噸的天然奇石――太陽石。奇石出于金源故地,原位于阿什河邊,西泉眼風景區內。太陽島綜合整治三期改造工程期間運往太陽島。現矗立于公園正門口,石上“太陽島”是由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于1984年為哈爾濱日報太陽島文學副刊題寫“太陽島”刊頭時所題寫的。傳為兜率宮太上老君遺落之丹。這是民間傳說,無從考證。不過,這也正說明太陽石被當地百姓認為是一顆奇石。太陽島上豎起這么個太陽神雕塑,其實是誤導了游客。太陽島與太陽沒啥關系,以前這里是滿族集聚地,這里盛產鳊花魚,而鳊花魚的滿語發音是“太宜安”,之后音譯為“太陽”。太陽島的“太陽”是“鳊花魚”之意。在雕塑神壇中央的主體銅雕為太陽神,是由神秘的三足鳥、火光、人面和云紋構成的神話形象,底下的方形基座吸收了我國青銅藝術精華,選用了饕餮和對龍圖案,具有驅惡揚善之意。入口兩側矗立的石鼎,上面刻有太陽、云紋和雷紋圖案,造型具有我國青銅文化的韻味。天鼎是由千里之外的山東運來的花崗巖精雕細刻而成。原石料近三噸之重,可謂巧奪天工。整個平臺直徑為49米,二層臺基四面有四塊石雕分別代表四個方位,依此方位按我國易經學說又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再依次分為農歷的24個節氣。臺階部分的臺階總寬度為12米,寓意為晝夜各12小時即“一天”,所以臺階取名為“天梯”。進入到風景區,一座高6米,占地60平方米的大型立體花壇展現在游人眼前。它的創意設計源于我省阿城出土的金代坐龍。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后肢間有騰云相連。右前肢著地,與右后肢相接。龍,是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出土的精美座龍同樣也是龍在古代金人心目中神圣地位的寫照。三條巨龍翹首蒼穹,嘯吟欲飛,既展示著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顯示著文化淵源之所在。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