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傘有關的浪漫,并不是從戴望舒那里才開始的。在許仙和白娘子的古老傳說里,一把油紙傘,就是浪漫緣分不可或缺的道具。
今年夏天的雨,似乎比常年來得更早。
下雨天,街上總能看到人們舉著各式各樣的傘匆匆而過。這古老的發明,直到今天,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并且常變常新。
傘不僅能防雨,還能防曬,甚至更衍生成了人們從高空降落的工具,乃至在空中滑翔的翅膀……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
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一首《雨巷》,造就了無數中國人對于油紙傘的浪漫意象。
和傘有關的浪漫,并不是從戴望舒那里才開始的。在許仙和白娘子的古老傳說里,一把油紙傘,就是浪漫緣分不可或缺的道具。
當然,傘的發明絕不是為了浪漫,而是為了十分實用的目的。
南北朝時期新造了“傘”字
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傳說,傘是春秋末年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的。
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是,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了傘。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叫《魯班造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有一天,魯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四處躲藏。魯班想到,要是在湖邊蓋幾個小亭子,人們坐在亭子里觀賞風景,就不怕日曬雨淋了。可是妹妹說,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見附近的景色,要是能有可以移動的亭子就好了。魯班由此受到啟發,又從小孩子在雨中嬉戲時頭頂的荷葉得到靈感,從而發明了傘。
而關于魯班妻子云氏發明雨傘的傳說是: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如果遇到下雨,常被淋得渾身濕透。古籍上記載:“云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币馑际钦f,魯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而這就是傘。
傳說畢竟是傳說,已經難以考證。而有確切依據的是,據專家考證,“傘”(“傘”)是南北朝時期始造的新字。這是個象形字,其字本身包含了“傘”的全部要素。當然,如果代表這個事物的文字都出現了,那么這個事物本身一定已經在社會上廣泛存在了。
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傘被用于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當然,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最直接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遮陽、擋風、避雨。
油紙傘從唐朝開始盛行
唐朝的造紙業十分發達,社會用紙廣泛。有的工匠在紙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紙傘”,一時間,下雨人人舉紙傘的情景,在長安各地隨處可見。這一時期,由于專門用于書畫宣紙的出現,出現了專門用宣紙做傘面、書畫家在傘面寫字繪畫的書畫油紙傘。也是這一時期,油紙傘傳播至日本、韓國、臺灣、南洋等地。
宋代廣泛使用“綠油傘”,顏色以綠色為主,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熱鬧的集市上人們用的就是這種“綠油傘”。文人詩句中也頻頻出現傘的字樣。如北宋孔平仲“強登曹亭要遠望,紙傘摯手不可操”;“狂風亂摯雨傘飛,瘦馬屢拜油裳裂! 此中“油裳”也是指的油紙傘。
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發明,出現了棉布上油的油布傘。元代以后,油紙傘、油布傘一直是我國民間主要的雨具工具。
明清時期,油紙傘在民間廣泛使用,同時這一時期的書畫家們也喜歡在傘上創作。2005年3月,在美國的一次拍賣會上,文徵明創作的一把山水畫油紙傘曾拍到98萬美元的價格,可惜古代流傳至今的名家創作的油紙傘很少很少。
清代以后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油紙傘一直是民間主要的雨具工具。
18世紀西方才開始用雨
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Umbrella”這個詞。傘的英文Umbrella來自拉丁文的Umbra,有遮陽、陰影處的意思。傘在最初發明時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阻擋陽光的。所以,西方一直只有“陽傘”。
1747年,英國商人漢威到中國廣州辦貨。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漢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漢威的行為還激怒了依靠下雨天搶生意的馬車夫,他們對他進行威脅。此外,保守的宗教領導人也評論說:“假如不打算讓雨把人們淋濕,上帝就不會送它來。用傘防雨是對上帝的褻瀆。”
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于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流行起來。幾十年之后,羅馬教皇也對傘發生了興趣。他以上帝的名義為傘洗刷不白之冤。
1874年,一個名叫霍克斯的金屬拉絲工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這種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鋼架布傘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到19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時尚。
而現在人們最普遍使用的折疊傘,有人說是出自中國一位大學老教授的設計靈感。1957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老焱若從人體肘關節能屈能伸受到啟發,他想:若能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一種像人的肘關節一樣伸屈靈活的折疊傘,人們攜帶起來不就方便多了嗎?于是,他對現行傘進行改進,設計出了圖紙,親手制定出加工工藝并設計模具,最后與北京一家機械加工廠——中孚工廠達成協議,由該廠承制并銷售。1957年第6期《人民畫報》在“退休的老教授”專欄里,還刊登了他發明的折疊傘的照片。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